金融危機的當口,富可敵國的巨賈們也難免深受其害,如榮智健那樣身家縮水四分之三的富豪固然不免蹙眉,但絕大多數的富豪們在人前仍舊一副氣定神閑的做派。究其原因,卻是因為在這些富豪們的身后,忙碌著一大批兢兢業業、長袖善舞的私人銀行家,他們如巨龍般鍥而不舍地守護著數額龐大的財產,在這場全球的風暴中傾盡全力保全客戶的資產,努力維持著金融金字塔的頂端,使其不至于從云端墜落塵埃。
上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意大利,全國大約80%的財富掌握在大約20%的人手中。這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帕累托法則”或“80/20法則”的濫觴。
私密與獨占
腰纏萬貫的富貴中人永遠都是銀行家們最熱愛的對象。早在19世紀初期,精明的日內瓦銀行家們就推出了專門針對富人的綜合理財和資產管理服務,以保障富豪們的財產本金安全、投資獲益、并將盡可能多的財產留給后裔的需求。這些服務逐漸演進成為后來的“私人銀行” (Private Banking)業務。今天,在私人銀行業務方面,瑞士銀行界依然執世界牛耳。當年瑞士的私人銀行,頗有些傳承到今天,有些依然由當時的創始者的后人們經營著。這倒給眾多的驚險小說作家們提供了靈感:精明而低調的瑞士銀行家,“不足為外人道”的神秘客戶:名門望族的孤兒寡婦、黑手黨教父或是風流倜儻的國際間諜……這些足以讓好奇心重的人想入非非上好一陣子。
其實現實中的私人銀行并不像小說家言得那般神秘、刺激,雖然私密性和獨占性一直是私人銀行有別于其他金融服務的顯著特征。作為銀行眾多業務中的一種,私人銀行服務通常由國際級金融機構提供,開戶門檻最低為50萬美元,面向的是處于金融金字塔頂端的富豪階層。
私人銀行的服務場所一般設在金融中心的精華地段,位于甲級寫字樓的高端樓層。到訪的客戶總是在隨從的陪同下悄然而至,乘坐直達目的樓層的電梯。這里沒有華麗的門面,沒有精致的壁飾與地毯,沒有美味的點心,也沒有笑容可掬的銀行職員站在門口對客人問好——這里只有森嚴、隱密的小會議室,雅致的桌椅和異常安靜的空間。千百萬美元的大宗交易,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完成。交易完成后,客戶便迅速離開。更多的時候,客戶根本不愿露面,而是讓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專屬顧問登門拜訪。
量身訂做與各自的神通
跨國金融機構的私人銀行業務強調資產管理能力,業務范圍廣,金融產品的復雜程度高,并按照客戶需求量身訂做。為贏得客戶青睞,私人銀行各顯神通,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幫助客戶管理龐大的資產,投資于股票、債券、對沖基金和外匯等金融產品;提供并購案的建議及標的;幫助客戶購車、買房,打理他們的稅務,為他們的事業繼承以及子孫后代的財產問題出謀劃策;甚至還幫助客戶策劃慈善捐助、收藏鑒定,代表客戶到拍賣場所競標古董。一些富豪擁有多達10位私人銀行家為其理財。這類服務的回報自然很高。近年來,美國私人銀行的理財業務每年平均利潤率高達35%,年平均盈利增長12—15%,遠遠優于一般的零售銀行業務。
各家私人銀行為全球富裕人士管理著總額達6萬億美元的資產,其中有16家金融機構管理的收費資產在1000億美元以上。著名的有瑞銀集團(UBS AG)、花旗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摩根大通私人銀行(JP Morgan Chase Private Bank),匯豐私人銀行(HSBC Private Bank)、德累斯登銀行(Dresdner Bank,德國著名保險集團安聯的子公司)等。據銀行家們透露,多數開戶帳戶金額一般在200萬美元到500萬美元之間。
許多客戶起初往往開一個百萬美元級的帳戶,然后逐漸加碼,最高可能會將數以十億計的美元交由一家私人銀行管理。但對于私人銀行而言,那些最富有階層并非他們的理想顧客——因為這些人擁有超強的議價能力,正如一位香港的業內人士所言,“沒有哪家私人銀行真想讓李嘉誠成為其顧客,因為他總是期望得到銀行間的機構價格”。他指出,瑞銀和花旗這類銀行所瞄準的最理想——也即是能讓私人銀行獲得最大收益的——顧客群是那些擁有300萬到600萬美元流動資產的投資者。
凱捷咨詢北美證券市場咨詢業務副總裁Alvi Abuaf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富裕家庭制定“百年發展規劃”,私人銀行的客戶顧問的職能已逐步擴展到家族企業的財務總監,需要經常性運用諸如財務規劃、信托和不動產咨詢等創新的金融產品與技術,滿足客戶日趨復雜的投資策略需求。
金融海嘯中的戰斗與機會
2008年下半年呼嘯而至的全球金融風暴讓私人銀行也同樣面臨了嚴峻的考驗,但是風險總是與機遇并存,對于私人銀行而言,尤其如此。
“沒有經歷過風暴的話,做投資就容易虧錢。”瑞士投資(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巍說,他經歷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的科技股的暴跌,以及目前的金融海嘯。不過,“縱觀銀行的各種業務,相對受到沖擊最少的可能就是私人銀行”。據王巍的專業分析,因為整體的財富減少了,對于私人銀行來說對應的市場也就變小了。銀行會相應地減少開支,或者少請一些人。但是,縱觀銀行的各種業務,相對受到沖擊最少的可能就是私人銀行,由于私人銀行管理的資產是托管的性質居多,所以受到的影響波動不是很大。受到沖擊最大的是投資銀行,其次是商業銀行,零售銀行排第三。
瑞銀的私人銀行業務通過向富有的客戶提供理財服務而獲得高回報,承擔的風險也較低。截至2008年9月30日(金融風暴發生后兩周),瑞銀私人銀行子公司依然實現稅前利潤38.1億瑞士法郎(合31.4億美元),而同期,瑞銀投資銀行業務卻出現262.1億瑞士法郎的稅前虧損。然而,至2008年年底,瑞銀依然不得不面臨大規模資產流失問題。這是由于美國有關當局加緊對瑞士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逃稅指控的調查,要知道,不少富人們原本希望瑞銀私人銀行業務的盈利能幫助抵消投資銀行業務持續虧損帶來的不利影響,但美國當局的這一舉措給他們兜頭潑了一盆冷水,使得他們對銀行的信心降低。瑞銀方面在采取各種措施挽回信任危機,而事情也不會永遠那么糟糕。正如瑞銀臺灣區私人銀行業務負責人陳允懋2008年12月17日所表示的那樣,瑞銀集團預計其臺灣區管理的資產2009年增速較2008年將更快,但沒有透露2009年的具體目標。盡管中國臺灣地區人口較少,只有2300萬人,但卻是亞洲僅次于中國大陸地區和日本的第三大私人財富聚集區。一些專家認為,經過這場危機洗禮之后,瑞銀將比瑞士信貸等競爭對手更為強大。
全球金融風暴使得中國大陸成為較為安全的投資“避風港”,中資私人銀行也看到了拓展業務的機會,一些中國富裕人士可能更傾向于將其資產留在中國境內。另外,中國富人階層的迅速崛起也是中資私人銀行業務蓬勃開展的土壤。2008年年底,中資私人銀行動作不斷,先是招商銀行(600036,股吧)私人銀行落子天津,緊接著,中國銀行(601988,股吧)也宣布在深圳全面啟動私人銀行業務。自從2007年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合作率先開展私人銀行業務、開啟“中國私人銀行元年”后,私人銀行正成為中資銀行發展業務的重點。中資私人銀行趁時大聲疾呼:“習慣親力親為的中國企業家,是時候借助私人銀行來照料你們的生意與生活了!”
金融風暴令全球銀行反思自己的職能,而私人銀行業務通常被認為對經濟波動具有更強的承受能力。如瑞士銀行私人銀行執行董事馬蓉所說:“不管經濟如何動蕩,富人都有對其資產進行保值、增值的需求。經濟不景氣,有錢人更需要對其資產進行妥善管理。”“富不過三代”,是中國的一句古訓。馬蓉表示,如果財富不經有效管理,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的傳承成功率是70%,從第二代到第三代是10%。中國富人管理財富的意識與需求才剛剛啟動,財富管理在中國方興未艾。私人銀行,大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