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安防智能化呢?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圖像的傳輸和存儲、數據的存儲和處理準確而選擇性操作的技術。安防大智慧時代即將開啟!這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走過三十些許年頭的中國安防產業,其技術一直都在演進。從新世紀的2002年開始的數字化潮流,到2005年網絡架構,再到2010年厚積薄發的高清風暴,我們很清晰看到,中國安防,正在謀變中。在當下,中國安防行業談及最多的話題是“如何高清化”。其實,視頻監控從模擬到數字,再到網絡、高清、一直在解決二個問題:“實時監控”和“記錄存儲”。如何由被動方式轉為主動的實時準確監控,如何在海量視頻數據中快速搜索到想要找的視頻資源,這時,人們將目光關注到智能化領域。因此,下一個安防爆發點必將是智能化應用,未來,或許智能化將是安防系統的“標配”。
智能化市場有多大?
什么是安防智能化呢?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圖像的傳輸和存儲、數據的存儲和處理準確而選擇性操作的技術。安防大智慧時代即將開啟!這是不可逆轉的事實。2011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其中“城市智能視覺監控、視頻分析及視頻輔助刑事偵察技術設備”等安防技術設備位列其中。這不僅為視頻監控指明了智能化發展方向,也勢必再次助推視頻監控高端技術智能化發展。據IMS研究報告2012年中國安防智能化市場突破20億元,其行業應用范圍主要集中在從高端市場,如軍隊、政府、司法、金融、交通、核電站、機場與港口等,再到工業設施、教育、醫療等中端市場,已經滲透到居民小區、零售店鋪、倉庫管理、物流等民用市場。可以說中國智能安防市場應用百花齊放。
▲
如何破繭成蝶?
百花齊放才是春,但,從現實角度分析,中國的智能安防市場應用面雖廣泛,但大多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應用有其廣度,缺乏深度,智能安防扎根行業應用并不深,其還有諸多市場應用的阻礙,突破它,即將成蝶!眾所周知,智能視頻分析是目前安防智能化應用最為關鍵與成熟的技術,以下主要從智能視頻分析技術來以點帶面。
技術層面
技術難能滿足應用需求。目前來看,雖然近年智能視頻技術迅速發展,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展,市場上已經有了網絡監控的各種產品,如網絡攝像機、網絡矩陣等,但由于這些系統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圖像看起來有明顯的延遲、跳動、不夠清晰等缺陷,由于硬件本身性能不夠穩定,易出現死機、重啟、誤漏報等問題。而智能視頻分析本身算法的局限,在理想環境下才可實現其全部功能,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只能初步實現較簡單的功能。
其一,是無法完全消除誤報的影響。例如,運動目標識別中的背景建模技術,在控制漏報數量的同時,還不能完全的刪除誤報。在以目標識別為技術基礎的周界防范產品中,誤報的數量一直是反映該產品優劣的一大指標。而誤報的數量是由背景模型與實際使用情況之間的差距造成的。模型的適應能力越強,造成的誤報越少,背后要求的技術也越高。影響背景模型建立的因數很多。又例如,空曠的柏油馬路和邊上有樹木的圍墻,6m高的攝像機與2m高的攝像機所拍攝的畫面就需要不同的背景模型,白天和黑夜的狀態需要的模型也不同。目前,行業中還沒有開發出一種可以涵蓋所有使用情況的背景模型來,也無法完全的解決隨機事件的影響,如在黑夜環境下車燈造成的誤報;
其二,不具備行為的判斷能力。例如,周界防范,機器中行為分析的區域入侵功能能夠發現活動目標,并可以在這些活動目標中利用技術手段把用戶希望的目標(例如人體)提取出來。但是再進一步,這個闖入者的動機是什么,是偶爾路過,還是故意闖入,是否有意的往警戒區域內探望,這些都無法靠機器來識別;再次,特征識別技術對畫面要求高。對于基于特征識別的分析技術,對于圖像的要求比較高。除了畫面本身清晰度外,也需要清楚的展示目標物體的特征,目前計算機的識別能力大大低于人類對物體特征的識別能力,不同的光照條件和拍攝角度,都將改變計算機所看到的特征;
其三,CPU的處理能力仍然是瓶頸。要滿足實際復雜的應用環境就需要越加復雜的算法,隨之帶來了巨大的計算量,目前DSP芯片的能力有限,已經不能滿足某些復雜算法的需要。因此,難以開發相應高級功能的嵌入式產品,這也增加了很多產品的施工難度與實際推廣的阻力。
對于以上阻礙,如何突破,可以先考慮在監控場景相對固定、光照條件容易保障且目標、行為特征信息辨識度較高的場合(如大型活動安保區域、室內ATM機周邊以及監獄、看守所、拘留所、審訊室等特殊場所內部)開展異常目標、行為、事件自動分析報警應用,提高封閉環境區域的安全管控能力;開展治安卡口信息識別、電子警察、市境道口車駕查控等系統海量數據后臺挖掘、智能關聯分析應用,提高治安卡口和市境道口的車輛查控能力;開展大型活動安保區域出入口、火車站高鐵(動車組)旅客自助進站通道、地鐵車站地下人行通道等區域的人像采集與比對示范應用,提升人員公共集聚區域可疑目標布控能力。其次,基于復雜背景或場景的異常目標、行為、事件智能分析是安防智能視頻分析應用難點,也是安防實戰應用關鍵領域。為此,需要在高效智能視頻分析算法等關鍵技術研發取得有效突破的前提下,有針對性選擇人流集聚度高、治安形勢復雜的公共活動區域開展智能視頻分析深度應用,力爭使智能視頻分析應用在安防實戰關鍵領域盡早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安防智能視頻分析大規模應用創造必要條件。
市場層面
目前,安防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總體仍處于粗放型的規模擴張階段,作為建設主體單位,安防用戶更多關注的仍然是“監控覆蓋率”,對事前預警重視程度還不夠,智能視頻分析應用方向的研發經費投入也明顯不足。安防智能視頻分析產品開發缺乏有效機制,一方面,大部分安防用戶沒有認真梳理應用需求,另一方面,企業產品研發部門缺乏對安防行業的深入理解,導致智能視頻分析產品功能千遍一律,缺乏針對性。同時大部分系統集成商沒有充分發揮產品研發與用戶之間的橋梁作用,有的集成商甚至夸大智能視頻分析產品功能,嚴重損傷了智能視頻分析產品的市場形象。另外,從市場監管角度來看,由于缺乏權威標準認證體系,導致用戶對產品性能無法有效度量、把控,嚴重影響用戶對安防智能視頻分析應用的信心。最后,智能視頻分析產品價格昂貴,無法親民。一套智能視頻分析系統融合多種模式,要檢測出多種行為必須在內部建立不同的算法,需要有專門的科研人員進行算法軟件編制,而在安裝過程中需要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調試,以致成本過高。在2007年智能視頻曾創下一路36萬人民幣的記錄,雖然目前價格已有所下降,但還沒有達到大規模破冰,一路價格仍在幾萬人民幣左右,且根據功能的不同應用,價格差距頗大。正是由于價格的居高不下,國內的消費水平無法達到,使得智能視頻分析產品只能在高端領域中進行使用,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針對以上的瓶頸問題,安防企業可以創新產品研發機制。智能視頻分析產品性能與行業應用特點高度相關,考慮安防行業的特殊性、敏感性,如果完全沿用傳統的市場自主研發模式,專業研發機構很難準確理解、把握安防部門復雜的業務需求,其產品也很難真正符合安防實戰要求。鑒于此,有必要通過類似“智能視頻分析應用技術聯合重點實驗室”的形式,依據“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原則,創新“研發、集成、用戶”三方合作機制。在合作研發過程中,安防用戶主要通過梳理應用需求、組織示范建設、協調性能改進等方式,主動深度介入產品研發過程;專業研發機構在深入理解安防業務需求的基礎上,著力提高智能視頻分析算法性能,在提高實時性、可靠性同時降低系統誤報、漏報概率,同時提高智能視頻分析產品的性價比;系統集成商通過攝像機選型、輔助補光、監控角度調整、標定等措施,最大限度提供高質量監控圖像,突出監控目標特征信息,為智能視頻分析應用創造基礎條件。通過上述合作機制,促成三方良性互動,引領安防智能視頻分析研發和應用的正確方向。更重要的是,通過安防用戶共享知識產權、研究成果等方式有效降系統建設成本,充分調動安防用戶內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推動安防智能視頻分析應用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