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對于很多安防企業來說,就像是遇到自己的本命年,人民幣升值加快、原材料價格上漲、出口退稅調整、國內國際貿易競爭加劇、奧運后期的低谷效應……讓本來就不樂觀的中國“安防制造”陷入了低迷和困境。盡管我們看到安博會上各大企業大放異彩,某些企業甚至不惜百萬投入,但是再怎么風光也掩蓋不了商家背后的辛酸。有廠家人員把責任推卸給“市場”:一方面競爭過于激勵,另一方面很多項目因為受經濟危機影響并沒有啟動,出口業務下滑較為嚴重。
表面上這些理由確實存在,但是在安博會上讓人更為擔憂的是,沒有技術亮點,產品千篇一律,有專家稱之為“天下為公”。而某些行業客戶卻在另一端無奈地指出安防產品目前存在的缺陷,如百萬高清、智能分析系統并沒有從根本上發揮功效,也就是說很多功能名存實亡。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安防市場并非需求不大,而是目前的產品因為技術原因并不能完全滿足于行業應用,一旦技術瓶頸被打破,中國的安防市場將又有一番大作為。因此,在如今并非“安逸”的環境下,安防企業應該更加具備“思危”的意識,加強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升制造競爭力。
敢于技術創新,廣尋合作資源
安防行業競爭激烈的原因之一就是技術門檻低,核心技術全部來源于國外或者中國臺灣,比如傳感器、處理芯片等。這就造成中國安防企業出現兩類特征,第一類企業很懶,根本沒有研發團隊,安防設備的核心模塊和配件都可以從市場上直接采購,這類企業的“技術”主要體現在組裝環節,因此“賣水果的改行做攝像機”的說法一點都不夸張,但實際上卻對市場的規范化經營起到了巨大的阻礙作用。另一類企業很勤快,擁有一定規模的研發團隊,但他們的研發也只是體現在基于國外核心技術的改良或者二次開發,而且彼此之間大都為“老死不相往來”,因此造成各家的產品沒有統一的標準,硬件上沒有,軟件上兼容更為艱難。
因此,要提升制造競爭力,安防企業必須尋求技術上的創新和突破,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局勢下。國內一家IT公司董事長對外聲稱“不單要會把鐵皮做成機箱,而且還要做計算機芯片”,卻遭到Intel的暗諷,該董事長大發雷霆:我雖做不成芯片,但我不可以去想嗎?安防行業很少有這種霸氣的企業,不管能否實現,首先要敢想,要有自己的技術發展方向,能充分了解市場所需和未來發展的趨勢,形成擁有市場認可和自己技術特色的產品。對于技術創新,要能和上游廠商緊密合作,將合作資源轉化為自己的技術優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和其他廠家有所合作,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才能給自己創造更多的市場契機。幾年之前就被各大廠家看好的百萬高清攝像機,為何至今仍得不到普及,一是因為價格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該項技術發展緩慢,安防企業各自為陣,孤軍奮戰,導致很多功能達不到用戶的實際要求,成為2009年最為“叫好不叫賣”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