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化組織日前正式將中國人研發的集裝箱電子標簽技術列為一項“準國際標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兩年前中方代表第一次提交該提案時,曾遭拒絕。從最初碰壁到如今離正式國際標準僅差一步,中國“電子標簽”是如何說服各方,奪得話語權的呢?
一把“電子鎖”的革命電子標簽,就是給集裝箱裝上一把“電子鎖”。
從外表看,電子標簽就像一個小方盒子,裝箱時用移動式讀寫設備往盒子里寫入集裝箱信息、貨物信息和物流信息。集裝箱在經過港區道口、碼頭橋吊時,信息會被自動讀取,并顯示在專用網站上,貨主、船公司、港口方、政府監管部門都可以上網查詢。如果集裝箱中途被非法打開,網頁還會立刻報警。
為何要給集裝箱裝“鎖”?據項目負責人包起帆介紹,這是因為目前各行各業對提高物流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物流過程中集裝箱自身不載有信息,其流向、流轉和識別基本上還處于人工半人工狀態,客戶對物流信息掌控不對稱。
另一方面,近年來在集裝箱運輸過程中不斷發生偷渡、走私、失竊等犯罪行為,全球集裝箱物流安全保障形勢相當嚴峻。
因此,現代集裝箱物流迫切需要一種電子標簽系統,實時記錄集裝箱運輸中的各種信息,并借助全球網絡環境實現集裝箱物流的實時在線監控。2005年,上海港開通了世界上首條裝有電子標簽的集裝箱航線,在該領域率先實現了突破,也實現了集裝箱物流信息從被動告知到主動感知的根本變革。
被外國專家當“菜鳥”
掌握了標準制定,就等于掌握了行業的話語權。
在技術上獲得突破的包起帆并沒有過分欣喜,因為他知道技術是可以被復制的。于是,代表中國制定集裝箱電子標簽的國際標準,成為了“抓斗大王”新的目標。
然而,國際標準化組織是一個非常嚴密的機構,制定一項國際標準又有相當復雜的程序和要求。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個國際標準制定委員會中都有一大批該領域的資深專家,代表著各個國家不同的利益群體,在討論時各方力量相互制衡。這對從未在交通運輸領域制定過國際標準的中國來說,是一項無比艱苦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