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優化原來是系統科學(系統論)的術語,常用作計算機方面的術語,指盡可能減少計算機執行程序,優化數據讀寫,使機器運行得更有效率。
隨著我國經濟的轉軌,社會轉型的變革向縱深發展和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到來,安防科研機構及企業如何充分運用和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制出更先進的產品,工程商、方案商、集成商如何實現安防系統更適應時代潮流,運行得更高效,做到安防整個系統優化,是實現安防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必修課之一。
近年來,中國安防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資源浪費。在每年成千上萬的安防工程中,有多少是樣板工程,有多少是“負面教材”?在一套安防解決方案之中,有多少個攝像機,有多少臺硬盤錄像機、監視器可有可無?又有多少個報警器、控制器、讀卡器沒有必要安裝?安防產品運用的環境又是否得當?
系統優化是常用作計算機方面的術語,在安防行業,從做單一的產品到系統集成同樣需要優化。例如,天津亞安以前產品追求功能的齊全化、高端化,但為了開發二三線城市,從前兩年開始,亞安有針對性地開發出產品,把一些多余的功能刪掉,這就解決了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這與系統優化有異曲同工的效果。目前安防界的這種“系統優化”意識是怎樣的?
業內老牌的生產企業,先期做產品,后期才接觸工程。對于產品和系統方案,每個人都想優化,但是對于商家來說還是要追求經濟效益。安防行業標準不全,雖然以后會逐步改善,但因為利益關系,有些工程商會決定工程的產品,如對于銀行、公安等系統來說,工程越復雜越好。但復雜不一定代表附加值高,如有些監控視頻系統具有的功能,客戶一年只需用一到兩次,有的甚至可以不用,但如果規定你這個安防工程必須具備這種功能就一定得安裝。
比如一套軟件的功能很強大,馬賽克、移動偵測等等技術都有,但現在硬盤便宜了,移動偵測都沒人用了,都改用錄像,這其實就是產品的優化。廠商要創新,要新功能、新花樣、新技術。如何才是優化,我覺得適用于市場的產品就達到優化效果了。
安防產品在民用化應用這方面很簡單,目前這塊已經達到優化效果了,對于工程項目來說,可能做得還不夠。中國的安防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這注定產品分類不可能很細,另外集成度也不高。臺灣奇偶品牌的產品功能齊全,這是軟件升級的效果,沒有增加什么成本,就達到優化了,但小廠家沒辦法做到這一點。 如果國家把標準定得過細也不行,要求太死也不行,這樣會影響企業的創新。制定標準要有彈性,要留給企業足夠的創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