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院長 李安民
《電信技術》:全球眼的起源是什么,這幾年的整體發展態勢如何?
李安民:2003年中國電信最早推出全球眼視頻監控業務,主要是基于用戶對視頻監控聯網的要求。當時第一個用戶是某地的監獄管理局,要對下屬的幾十個監獄進行遠程視頻監控聯網管理。中國電信聯合合作伙伴,為該用戶開發了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得到了用戶的好評。從此全球眼成為了中國電信的一個正式產品,在各省公司推廣,當然,這也是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過程。近些年,隨著國家倡導和諧社會,建設平安城市、平安校園、平安農村,安防行業的相關企業在高速發展,中國電信的全球眼業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2009年,中國電信在全國開通了30萬個“全球眼”,基于有線寬帶、無線網絡多種視頻手段,廣泛應用于安全、保險、環保等20多個行業,業務收入從2006年的0.45億元人民幣,到2009年的14.9億元人民幣,2010年更是高速增長。在剛剛結束的上海世博會上,全球眼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期間中國電信還對IPv6視頻監控的應用進行了全面的檢驗。
《電信技術》:用戶對全球眼的反饋如何? 最近幾年,用戶和市場需求有什么變化?
李安民:中國電信全球眼網絡視頻監控產品具有先進的系統架構、電信級的網管、靈活的組網方式,類似于分期付款的商務模式在安防行業也是一個創新,對大多數自有資金緊張、缺少自己的技術隊伍和系統維護人員的中小企業用戶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自2003年推出以來,得到了20多個行業客戶的青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每年都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
最近幾年, 用戶和市場需求也有了不少的變化,用戶對視頻監控高清、智能的需求有了快速的增長,監控系統與自有信息化業務系統緊密集成、與上級單位和政府同級其他部門進行互聯互通的需求也快速增長。
《電信技術》:全球眼的技術和產品形態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重要階段?
李安民:中國電信全球眼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3個重要階段。
1.0階段,2006年以前,是全球眼系統建設的雛形。1.0版本的技術規范僅僅對系統的邏輯框架進行了大概定義,對系統實現的功能、性能進行了規范,滿足了全球眼業務初期發展需要。這時的產品形態是以發展行業客戶為主。
2.0階段,2006年至今。2.0版本的技術規范對系統的邏輯架構進行了詳細的定義,定義了各個模塊之間信令處理流程、媒體處理流程以及媒體調度策略,制定了服務平臺之間的通信協議和接口,從信令層面和媒體層面制定多平臺聯網的技術規范,采用SIP的結構描述方式,頭信息完全采用SIP協議頭結構,消息體采用XML結構化方法,實現平臺之間業務的互通,同時對終端和平臺的功能、性能要求進行了優化。在產品形態上,除了支持行業客戶,也支持中小企業和家庭用戶。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支持了無線(3G/Wi-Fi)能力,包括手機視頻瀏覽、手機視頻采集等應用,車載監控應用也得到了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