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安防行業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長期以來一直以邊緣性行業的姿態在國內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小打小鬧地尷尬前行。直到進入21世紀,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平安城市"、"應急指揮"等城市級安防項目的興建,以及以個人安全、家居安全、社區安全為代表的民用化安全需求的擴大,國內安防行業才得到全面發展,整體的年增長率持續上揚。今天國內安防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興行業之一。
與行業發展相適應,多年來國內各類安防企業也是如雨后春筍般,大大小小遍布全國各地,但是引領行業的大型安防企業,始終是千呼萬喚難出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外安防巨頭對中國安防市場的蠶食,使得國內安防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國內安防企業必須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盡快做大做強。而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就離不開資金的強大后盾,資金鏈的牢固度更是尤為關鍵。可以說,資本已成為制約國內大多數安防企業進一步發展最主要的瓶頸之一。
就實際情況來看,國內安防企業獲得資本的途徑現階段大致有以下幾種:
證券市場上市
2005年5月,天津亞安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成為國內安防行業第一家海外上市企業。緊接著,蘇州科達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海灣集團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北京藍色星際于2007年6月在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10月29日,CSST正式轉板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成為第一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安防企業。
中國安防企業在海外成功上市的同時,也在積極謀求在國內主板市場的上市。2008年2月,主營業務為紅外熱像儀和安防監控兩大領域的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步入中小板市場;同年5月,浙江大華股份有限公司也得以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交易。
這些企業的成功上市,為國內安防企業的資本募集渠道與企業經營戰略提供了新的選擇方向。但是這些市場寵兒畢竟只占國內安防企業的一小部分,對于國內大多數安防企業來說,通過上市解決資金問題還不太現實。
引進風險投資基金
風險投資基金又叫創業基金,是當今世界上廣泛流行的一種新型投資。它以一定的方式吸收機構和個人的資金,再投向于那些不具備上市資格的中小企業和新興企業。對于國內大多數安防企業來說,引進風險投資基金可能是一種更合適的融資方式。現階段的安防企業很難得到銀行大額度的貸款,尤其是中長期貸款,因為銀行更希望貸款給那些抗風險能力比較強的大型企業。但是由于安防行業是一個成長性比較強、回報率比較高的行業,而且目前很多安防企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固定資產以及技術和人力資源優勢等,這些都比較符合風險投資基金的要求。所以,國內有一定實力的安防企業可以通過與風險投資基金的合作來獲得資金的支持。
聯合國外產業資本,引進戰略投資者
隨著國內安防市場的全面發展,其規模迅速增大,對國外安防巨頭的吸引力也在日益增強。這些安防巨頭希望能夠以快速、便捷的方式分食中國安防市場,但他們對中國的投資環境又不太熟悉,因此與國內有實力的安防企業進行合作便成為他們的首選,這就為國內有實力的安防企業解決資金困境提供了又一個思路:與國外安防巨頭合作,將他們作為企業的戰略投資者,利用他們的資金以及管理優勢,發展壯大自己的企業。
吸納民間資本
現在,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開始看好實業投資。安防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相對于成熟行業而言,它具有較大的優勢。目前,部分安防企業開始與民營資本結合,從而獲得了充足的資金。但是由于國家在這方面的法律還不健全,企業又缺乏對民間融資風險防范的管理,容易受到民間資本的挾制,甚至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去年杭州某家知名安防企業的破產重組,就揭示了該類融資的風險。
企業在獲得資本以后,選擇怎樣的發展道路以便更好地發揮資本的巨大能量是企業必須慎重考慮的事情。一般而言,企業的增長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內生性增長,一種是外延式擴張。這兩種增長方式無所謂孰優孰劣,不同的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增長方式。但對國內安防企業而言,借助資本的力量,選擇外延式擴張在短期內將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綜合性的大型安防企業,既能滿足國內安防市場上新出現的綜合性安防需求(如城市級綜合性安防需求、民用化綜合安防需求等)的要求,又符合國際安防行業集約化發展的趨勢,更利于擔當起在國際舞臺上與國外安防巨頭同臺競爭的重任,因此借助資本打造大型綜合性安防企業,是更高層次、更有戰略眼光的事業。筆者接下來就重點探討國內有實力的安防企業如何利用資本的力量在短期內做大做強并實現持續增長的。
第一階段:借助資本,通過并購等手段,打造綜合性的大型安防企業
國內目前多數企業,尤其是制造類企業,大多處在行業產業鏈中利潤較低的環節,如同質化低端產品的制造環節。近兩年受產品價格持續下調、診-材料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經營更加困難,開始出現虧損甚至破產倒閉。而國外同類企業由于處于產業鏈中高利潤的環節上,發展仍然良好。因此國內企業,應轉變經營方式,通過積極參與產業鏈中其他利潤較高環節的競爭(如增加研發力量、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避免同質化競爭),來實現本企業的持續發展。
安防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利潤分布如圖1所示。銷售環節利潤最低,簡單的加工類制造、工程施工環節次之,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和運營服務環節利潤較高。因此,安防企業應該由單純的產品制造、經銷代理或者工程施工向產業鏈中的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和運營服務等利潤較高的環節延伸發展。安防企業借助資本整合產業鏈的運作模式,恰好符合國內產業轉型發展的大趨勢。
有實力的安防企業通過整合產業鏈形成綜合性的大型安防企業,無疑代表了國內安防企業的發展方向,具有突出的經營優勢。
采用整合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利于在產業鏈各環節中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降低整體經營成本和管理費用;采用整合產業鏈的運作模式,減少了本企業在價值鏈中傳統的利益分配者(如經銷代理商等),從而增加了安防企業自身的利潤,并由此還能降低最終客戶的購買價格,進而又增強了本企業的競爭力;采用整合產業鏈的運作模式,還保證了大型安防系統構建中的各個環節的統一,更好地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第二階段:按照產業鏈環節,對大型安防企業進行業務整合
通過并購來整合產業鏈的增長模式,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保證并購后的整合獲得成功。我們知道,并購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并購后的整合不力,大概占并購失敗的50%。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前沿》中也指出:"公司收購不僅僅是一種財務活動,只有在整合業務上取得成功,才是一個成功的收購。否則只是在財務上的操縱,這將導致業務和財務上的雙重失敗。"由此可見,并購后的整合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只有并購沒有很好整合的企業,仍是"一盤散沙",并且可能會導致企業加速敗亡,這種失敗案例中外比比皆是。
考慮到國內安防企業的實際情況,為提高安防企業并購后的成功率,筆者以為,整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按照被并購企業的業務類型,根據其在安防產業鏈中的定位(制造/軟件/方案/系統集成/工程/運營服務)進行分類整合,將被并購企業歸屬到大型安防企業旗下不同的業務部門;第二層次則是在各業務部門內部進行,緊緊圍繞企業總體發展戰略及業務部門發展戰略,從營銷、資產、組織結構、業務流程、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等六個方面入手,進行適度整合。
第三階段:將業務部門進行分拆發展,時機成熟時獨立融資,從而實現大型安防企業的循環增長
國內有實力的安防企業利用資本的力量進行高質量的并購,形成綜合性的大型安防企業;然后按照被并購企業所處產業鏈的位置對其進行業務整合,歸入大型安防企業不同的核心業務部門(硬件設備制造部門、軟件與系統方案部門、集成與施工部門以及安防運營服務部門),這只是安防企業借助資本進行外延式擴張的一般步驟和過程,還沒有充分發揮出資本的巨大能量來。
筆者以為,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將這些核心業務部門分拆為各個獨立的企業,待時機成熟時分別進行融資(上市、引進風險投資者、與產業資本合作等),使各業務部門均能獲取更多的資本支持;在資本的支持下,單個業務部門分別作為主體,再進行新一輪的"并購--整合--分拆",周而復始,在資本的裓-環中使各業務部門及大型安防企業(母公司)均獲得價值增值。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大型安防企業將核心業務部門分拆后,各業務部門仍然相互支持,共同承擔實現大型安防項目的重任;同時又相對獨立,有效解決了資源紛爭問題,并可以充分利用大型安防企業外部的資源;利于發展各部門的核心業務,培養各部門的核心競爭力;利于降低大型安防企業的整體風險,不致于形成"一損俱損"的局面。
至此,我們才真正認清資本對大型安防企業持續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在資本的推動下,大型安防企業才能形成如圖3所示的動態發展過程。
資本是把雙刃劍,如果運用不當,不僅不能使企業迅速做大做強,可能還會加速企業走向破產滅亡。因此,作為有志于打造大型安防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在充分借助資本強大力量的同時,必須認清其局限性,練好內功,切實提升本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讓企業在資本的推動下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