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水利”是指依托現代通信、視頻監控報警、物聯網、計算機、遙感、GIS、GPS、多媒體技術和大規模存儲技術以及智能數字采集技術,將水利工作信息納入一個即時的可管理、可監控、可調度的科學平臺;從而為決策人員提供水資源調度、災情評估、洪水預警等決策依據,其中作為數字水利系統的核心中樞的監控指揮調度平臺成了整個“數字水利”建設環節中的重要控制性節點。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包括大河-大河支流、獨流入海河流和內陸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水利建設帶來安防商機
一號文件強調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2010年我國水利投資是2000億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億元,今后十年每年超過4000億,未來十年投資超過4萬億。同時提出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可以預測該項措施使地方的配套資金可以達到要求,水利行業將進入未來發展的十年黃金期。
國家水利固定資產投資按投資方向主要為防洪工程、水資源工程、生態及專項、水電及專項工程。這為安防行業帶來了巨大商機。
水利安防現狀及市場需求
近年來,水利部門將分布于各地的重點水利實施已經開始配備安防系統進行監控,將重要水利防洪工程和控制閘站建設成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相結合的視頻監控系統,可以為各級防汛部門提供實時和直觀的汛情圖像信息。
從產品需求上來看,目前各地實施水利工程建設時,安防已經是必須配套的子項目。除去即將投入建設的水利工程外,一些已經運行的水利工程還將補充安防子系統,但就全國水利工程安防系統應用情況來說還是偏低,所以未來幾年,水利安防產品需求將出現強勁勢頭。
物聯網安防發揮大作用
物聯網的成功應用可使水利安防變得“智慧”起來。為傳統的防汛系統加入智慧因子,“智慧防汛系統”已成為水利管理好幫手。如“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聯網示范工程一期、二期工程已建設20多個藍藻監測點,整個工程計劃于2012年全面建成。這是一套集藍藻湖泛智能感知、打撈車船智能調度和信息綜合管理于一體的智慧水利物聯網系統,“感知水利”物聯網綜合系統將主要包含三大部分:一是防汛防旱指揮智能決策系統;二是水環境智能治理系統;三是水資源智能管理系統。通過“感知水利”物聯網綜合系統的建設,將全面提升防汛防旱決策指揮、水環境治理、水資源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智能感知、智能調度和智能管理,構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水利信息化體系。
我國已經對分布在山區、丘陵地區的1640個縣進行了地質災害初步調查,查出24萬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而水利部公布的一份資料則顯示,全國有超過1800個縣,已經處于山洪災害的威脅之中。早在2010年7月25日,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家財政將在三年內撥付30億元,用于全國1800個山洪易發縣的監控預警設施建設。
目前,全國許多省市為防汛指揮工作裝上了“千里眼”,建起了防汛通信網絡和信息平臺,衆-助各級水利、防汛部門實時監測汛情。這種被稱為“千里眼”的安防系統主要功能是,一旦出現險情,事先安置在事發地的系統,自動將險情及時反饋到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的手機上,并通過廣播等方式通知當地群眾及時轉移。國家防辦有關負責人稱,預警系統效果明顯,將在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地區推廣。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水利,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無疑使水利產業鏈上重要一環安防業推向一個更高的臺階。水利行業在未來十年黃金期的同時,也使安防行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